• banner1-1.png
  • banner1-4.png
  • banner1-5.png
  • 1.jpg
  • 马玉珍:让乡亲们看病有“医靠”

    发表时间:2024-01-12 00:00:00 来源:宁夏日报
      

      2023年12月25日,在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燕子墩乡海燕村卫生室,村医马玉珍上午接诊了6名患者,多是感冒发烧。听诊器听诊、询问病情、了解病史,有的需要服药,有的需要输液。马玉珍在门诊、药房、输液室来回奔忙,还要时不时帮助村民在门口便民医保点缴纳医保,忙得连口水也顾不上喝。

      1997年,马玉珍大学毕业后“接了”父亲的班,成为一名村医。从海原县蒿滩村到惠农区海燕村,马玉珍见证了村卫生室从无到有、基层医疗条件由简陋变完善的过程。20多年来,从在大山里背着药箱四处奔波,到如今在村卫生室“望闻问切”,马玉珍从未停下脚步——变的是工作环境与医疗条件,不变的是守护村民健康的坚定信念。

     

      乡亲们的坚实“医”靠

      1997年冬天,海原县李俊乡蒿滩村。一天凌晨5时左右,睡梦中的马玉珍被急促的敲门声吵醒。来不及穿好衣服,他顺手披了件外套,急匆匆出来。

      “快!快!我爹不行了,高烧,抽搐不停。”隔壁崾岘村的苏向有满头大汗地跑来。

      “好,你别急,咱们这就走。”马玉珍背上药箱就往出跑。

     

      

      工作中的马玉珍。

     

      已经下了一夜的大雪,此刻还没有停。山里白茫茫一片,道路也被大雪盖住了。崾岘村距离蒿滩村16公里,没有交通工具,没有路灯。马玉珍打着手电筒,和苏向有互相搀扶,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雪地里小跑。万籁俱寂,旷野里只听得二人“呼哧呼哧”大口喘粗气的声音。

      早晨7时50分,终于到了苏向有家。他的父亲正躺在炕上,已不再抽搐。马玉珍掏出体温计,“39.6度!不行,要输液。”马玉珍一边准备输液工具,一边招呼苏向有准备温水,用毛巾给老人擦拭身体降温。

      半小时后,病人情况明显好转。马玉珍汗湿重衣,这才感到后背发凉,不禁打了个寒战。怕再有什么问题,马玉珍在苏向有家待了一上午。临走时又配了几种常用感冒药,叮嘱老人按时服下,这才动身返回。

      那一年,马玉珍刚大学毕业,选择跟随父亲的脚步,做一名村医。大山里交通不便,山路蜿蜒,出诊基本靠步行。家里有一辆旧自行车,碰上雨雪天气道路泥泞,还得扛着车子走。那时,村上没有卫生室,老百姓普遍没钱买药,发烧感冒多数靠硬挺,严重了,才会找村里的医生。

      2007年,村上建起了卫生室,药品单一。2010年,政府投入新建了标准化卫生室,药品增加到60多种,还有了测血糖、量血压的设备,村卫生室可提供疾病的初步筛查和常见病的基本诊疗。

      马玉珍背着药箱四处奔波,成为父老乡亲的坚实“医”靠。

     

      重新“开张”的卫生室

      2017年,蒿滩村举村搬迁到惠农区海燕村。“车刚驶到村部,我看到村部旁边有卫生室但门关着,门上有急救电话号码却没有医生坐诊。”马玉珍回忆,当时的卫生室破破旧旧的,隔着落满灰尘的窗户依稀看见屋里有一张桌子和几把椅凳。抱着试一试的态度,马玉珍拨通了门上的电话号码。

      “您好,我是从海原县刚搬来的,我叫马玉珍,现在村上有村医吗?我想在卫生室工作。”

      “现在卫生院只有我一个,你有证件吗?下午拿着证件来找我。”时任简泉卫生院院长的柴学敏正计划组建村医队伍。

      “办好各种手续后,我和几个村民一起,把卫生室彻底打扫了一遍,又和乡上医院协调了一些常用药品,终于看着有点像样儿了。”2017年,从蒿滩村搬到海燕村,马玉珍凭借着对医疗事业的热爱,再次挑起了守护村民健康的重任。

      从7月到12月,他走访了258户建档立卡户,将每户人员的健康状况、身份信息、患病用药情况、联系方式等登记在册。他自费买小轿车,村民一个电话,他立马上门诊疗或者载着患者回村卫生室诊治。

      春夏秋冬,寒来暑往,没有固定上下班时间,24小时待命是马玉珍的工作日常。一个医疗包、一双旧皮鞋、一件白大褂成了他的日常“标配”。

      2018年,海燕村卫生室迎来转机。“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政府投入资金给村卫生室配备了办公桌、台式电脑,还从上级医院抽调来3名医生,村卫生室能输液了。”马玉珍说。

      一天夜里11点,马玉珍接到一个电话。电话那头的人气息微弱,称他一家三口可能是煤烟中毒了。放下电话,马玉珍急忙赶往病人家,进门发现屋子里都是烟味。看到病人还有意识,马玉珍赶紧把窗户和门都打开。在检查病人基本体征后,急忙招呼邻居帮他将这一家三口送往卫生室。

      不到半个小时,三人就顺利就诊。经过一夜的治疗,一家三口脱离了危险。

     

      只要能干就一直干下去

      2019年以后,海燕村卫生室医疗条件逐渐改善。村卫生室的常用药品从原来的60多种增加到120多种,还增加了制氧机、吸痰机等,功能日益多元。

      2020年1月,新冠病毒来势汹汹。马玉珍不仅要保障村卫生室正常运转,还要在高速路口轮班执勤、采集核酸,基本每天都是24小时待命。一次村上一名妇女因有高风险区停留的经历,回来后被安排在隔离点隔离。因为过敏,她脚上的伤口开始化脓,并伴有高烧不退。马玉珍主动请缨照顾病患,每天穿着厚厚的隔离服给病人测体温、查找病因。所幸最终发现该病人并非感染了流感病毒,只是过敏引起的高烧。

      在马玉珍和同事的努力下,新冠疫情期间海燕村无一人感染病毒。最长的一次,马玉珍连续3个月没调休。

      随着国家在乡村医疗事业的投入加大,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。近两年来,海燕村卫生室还增设了中医理疗室、妇保儿保室、标准化计划免疫接种室等,配置了B超机、云心电、十二导联心电图仪、胎心监护仪等。2023年,还投资引进一台DR机,海燕村卫生室也因此成为惠农区第一家有DR机的村卫生室。依托“互联网+医疗”模式,联合石嘴山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远程诊疗,村民可“在村子拍片、远程让专家会诊”。

      “以前去医院挂个号,拍个片子,一天就过去了,等片子出来,还要再挂号,前后没个三五天根本看不上病。再加上住宿费、交通费,看一次病花个一两千元是常事。”村民杨虎祥今年58岁,患有高血压,此前常常“舍近求远”,往返于大医院,来回的花销常常让他负担沉重。自从有了远程医疗,马玉珍积极为他协调石嘴山第二人民医院的医生刘林远程配药、保守治疗。有了医生的远程指导,杨虎祥在家就能很好地控制血压。

      在上级医疗部门的扶持下,今年海燕村还成为惠农区第一家有便民医保服务点的村卫生室,村民不出村就可缴纳医保、社保等。此外,海燕村积极落实健康扶贫惠民政策、重病兜底保障等,有序推进分级诊疗和基本药物制度,对符合住院条件的贫困人口,及时在系统推送,做好建档立卡贫困户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服务,城乡居民医疗保险门诊报销率达到70%。

      如今,海燕村卫生室先后被评为惠农区“五星级卫生室”“国家级卫生室”等,药品种类增加到200多种。村卫生室推行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,能输液、能理疗,医疗条件大幅提升。2023年还新招录了一名毕业于宁夏医科大学的90后护士,返聘一名退休中医。

      马玉珍常说:“是工作就得有人干,是岗位就得有人坚守,能为父老乡亲守护健康,是我最大的初心与使命。”与许多乡村医生一样,尽管出诊劳累,马玉珍却坚持全年在岗,始终践行着普及卫生健康知识、提高村民健康营养的初心,让乡亲们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医疗服务。

      关于未来,马玉珍说,只要能走,他还要继续干下去,为乡亲们服务到底。(宁夏日报见习记者 张敏 文/图)

    网站编辑:白梦洁